19
2020
-
06
質量分享:正確理解和實施管理評審
作者:
GB/T19001-2015標準9. 3.1明確指出 “最高管理者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與組織的戰略方向一致”。因此,管理評審可以描述為“由最高管理者就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對質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定期和系統地評價活動”。
1、管理評審的目的
管理評審的目的是為了確保質量管理體系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評價質量管理體系改進的機會和變更的需要,包括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適應顧客的需求和期望的變化。
GB/T19000-2016《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中3. 11.2對“評審”的定義為“為了實現所規定的目標,實體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確定”。
所謂適宜性是指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適應內外環境的能力。
由于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在特定的內外環境條件下建立的,而組織的內、外部環境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如:組織機構或人員的變動、新技術和新工藝、內部運行機制改變等內部環境的變化;法律法規、市場、顧客需要和期望的變化等外部環境的改變。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否仍能適應。如不適應則應對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以不斷滿足各方面的要求。
所謂充分性是指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滿足顧客的要求的程度和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中各有關過程被識別、應用和管理的充分程度。
由于組織對顧客的要求的確定特別是顧客隱含的期望和需求的確定、對過程的識別、應用和管理,均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初期并不一定很充分,通過實際運行就會暴露出問題,組織要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持續的改進。在對過程的識別、應用和管理中,特別要注意出現異常情況、突發事件時要有應變的措施。
所謂有效性是指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結果達到預定質量目標的程度。
組織通過顧客反饋、過程業績、顧客滿意度等來評價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并分析和發現存在的問題。以進行持續改進。
2、管理評審的過程策劃與實施
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根據組織的客觀需要,策劃、組織進行管理評審活動的時間間隔、確定管理評審目的、輸入內容及評審方式、評審人員、具體時間安排等。
管理評審活動通常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間隔不大于12個月,一般安排在年底或年初為宜,一般在初次內部審核工作完成后要進行初次管理評審。但隨著社會環境、市場要求、組織內部機構有重大變化時,或組織發生重大質量事故時,也可及時進行管理評審。
管理評審一般采用會議方式進行,由組織中管理層人員參加,根據評審的需要,也吸收其他有關人員參加。也可采用文件傳遞評審、專家評審等方式。
3、管理評審的過程輸入
最高管理者或委托主管質量工作的領導策劃結果,組織管理評審前的準備工作,安排有關部門準備管理評審所需輸入信息,并在評審前將其管理評審計劃分發給參加評審的人員。
質量管理綜合部門根據負有執行職責最高管理者策劃結果,匯總有關信息,制訂管理評審計劃,經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審批后,分發至參加評審人員及有關部門。
管理評審的過程輸入內容一般包括GB/T19001-2015標準9. 3.1所闡述的內容。
4、管理評審的實施
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評審會議,按照計劃由有關人員報告有關評審輸入信息。
如:由主管質量工作的領導報告審核的結果和質量管理體系的業績和任何改進的需求等;參加評審的人員發表意見并展開討論和評價,質量管理部門作好管理評審記錄。
5、管理評審的輸出及改進
最高管理者根據大家的評價意見,作出評審結論及有關以下方面的決定和措施:
a) 質量管理體系及其過程有效性的改進;
b) 與顧客要求有關的產品的改進;
c) 資源需求。
需要改進的決定和措施應包括:質量管理體系變更,質量方針、質量目標的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過程有效性的改進決定和措施;與顧客要求有關產品的改進和措施;有關資源需求的決定和措施。可能是針對已發現的,也可能是潛在的問題,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決定采取相應的糾正或預防措施。
質量管理綜合部門整理有關報告和記錄,形成管理評審報告,報告經最高管理者審批后下發實施。主管質量工作的領導根據管理評審報告中提出的有關改進措施,組織有關部門落實實施,質量管理部門負責人對完成情況進行驗證。并將有關情況及時報告最高管理者。
管理評審的輸出結果,是最高管理者對組織質量管理體系乃至經營宗旨作出戰略性的重要基礎。企業內部應該堅持體系做實原則。因此質量體系一旦建立,必須落地運行,而不是勞民傷財,文件造假,這體現公司最高管理者對質量工作是否真正重視,更是公司各級人員執行力的體現。只有認真做實,才會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糾正、采取糾正措施和對糾正結果進行驗證,從而不斷地發現管理上的短板和漏洞并予以改進。才能使企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以過硬的產品質量贏得市場。
-END-
暫無數據